您好,身為科技產業的菁英人士,不知道對於電動車產業有什麼樣的看法,小弟身為該產業的一份子,深刻感受到大陸、日本與歐美國家支持電動載具產業的各項政策,反觀台灣,實在是不知道該從何說起,這類型80%需要政府支持才能站穩的產業,而且可能是改變未來的產業,我們的政府實在是太過後知後覺。當年弄走特斯拉,台灣已經喪失一次機會,難道又要重複當年WIMAX的慘劇嗎…如今有技術專門的科技人加入政府,是否能讓政府看到目前世界真正的潮流,提供台灣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您好,菁英不敢當。科技政委是吳政忠老師,交通政委是張景森老師。對台灣的實際情況,以及電池等基礎研究的突破、能源永續願景的落實,兩位老師要專業得多,我只能在數位文化上貢獻一些意見。
以個人來說,我自己在十年前,對 Aptera 的設計和技術相當著迷,也看了許多相關文獻,之後在預購名單上久等未果,才買了最簡單的代步用車。此後對這個產業的發展並不是很熟悉,如果您有具體建議,歡迎在這裡提出。
您好, 其實這幾年看到日本歐美以及大陸都漸漸對這一塊開始制定屬於自己的國家標準,統一像是能量(Wh) 速度上限V.S.等級(電動腳踏車電動輕型機車電動重型機車) 安規標準容量重量工作電壓等等都在其中
這樣對於開發商們無疑是降低成本的一大利多,而像是牌照等等優待不在我的專業領域我不多談,而台灣除了貨物稅減免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動作或消息。
台灣目前我只知道兩間有成功建立的充電站的公司,其中一間有跟地區政府合作,另一間孤軍奮戰,反觀其他國家,許多是由中央政府大力推廣才得以站穩腳步,電動車產業若沒有政府支持,很明顯只是不斷的燒錢而已。
就我親自所見,西班牙某些地方的公共租賃腳踏車已經全面改為電動腳踏車,日本也開始大力推廣電動腳踏車,中國大陸也從過去的高污染鉛酸電池改推較環保的鋰電池腳踏車。
台灣真的很小,要做其實比上述每一個國家都容易,我們的加油站便利商店密度幾乎是綽綽有餘,私人企業先不提的話,光在中油加油站設置電動汽機車電池交換站就已經是完全可以解決市區電動汽機車的需求,但讓私人企業所止步的是建置的成本與回收的高難度。
這正是政府應該介入的一個關鍵點,用國家力量去推動整個電動車產業,把民間技術資源整合,讓所有廠商有統一的規格去生產各類相關組件,把台灣的電動車產業扶植起來,說實在的,台灣才是最有潛力發展電動載具的地方,城市不大,高速公路休息站距離也不遠,這樣有潛力的地緣背景,是一定可以成為電動車普及化的第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