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唐鳳專欄:時間管理也是一種自主學習

8月份,全台的國高中生,因為疫情而度過了一個最長的暑假。同時間,受到各界關注的「國高中上課時間」公聽會,在超過上百位學生的線上參與中,完成了初步的意見蒐集。

這場「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在校作息時間規劃注意事項執行現況」公聽會暨開放政府第87次協作會議,源自去年12月一位國中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下稱JOIN平台)的提案,「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09:30到05:00」,希望能延後到校上課的時間。其實,早在2016年,就有高中生在JOIN平台提出「目前臺灣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高中生上學時間應延遲」的提案。當時,教育部廣納各界意見後,針對學習節數和非學習節數的定義建立規範,前述「注意事項」隨之誕生。五年後,學生再度登高一呼,正好讓制度有被討論、檢視的機會。

「讓學生學習管理自己的時間,不正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嗎?」有家長在會上力挺提案。但也有NGO發布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僅有18%的家長表示認同。
反對的說法,包括家長接送不便、補習風氣盛行學生更晚回家、課綱內容教不完、延後上課學生只會更晚睡、學生自己無法管理時間……等,部分媒體的網路調查結果,與我們在會前的意見盤點,並無二致。
我們協助國教署啟動協作會議的籌備時,首先任務就是要整理出不同立場的人,各自會有哪些支持和反對的理由。如此才能進一步得知,可以邀請誰來參與,以確保意見多元性。

各方利害關係人踴躍參與線上公聽會
圖一:各方利害關係人於線上公聽會中提出意見

然而,協作會議必須更進一步,追問「核心問題」。即便大家各有本位、看法不同,但是否存在一個不同立場的人都認同的基本共識,或至少是無可否認的底線呢?舉例來說,所有人都不反對「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好」,這就可以是核心問題。

以此為基礎,國教署請國衛院幫忙,從實證資料說明青少年的睡眠成因與影響。國衛院的簡報呈現兩大重點:1.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睡眠建議量,確實不同。14歲至17歲青少年的建議量為8-10小時,18歲至64歲則降為7-9小時。2.青少年受「睡眠週期延後」的生理因素影響,會有夜間清醒、日間嗜睡的狀態,是正常的。這表示,在討論議題時,如果我們說學生早上起不來就是偷懶,晚睡就是愛玩,便不盡公允。

國衛院提供-青少年睡眠延遲示意圖
圖二:青少年睡眠延遲示意圖(取自:國衛院簡報)

此外,國中的主管機關是地方政府,國教署本於權責,只能就高中部分給予回應,這也是參與者須瞭解的前提。當對話可建立在實證資料上,大家願意一起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找解法,討論便能隨之深入、具建設性。

原訂南、北各辦一場的公聽會,因應防疫政策改為線上辦理。疫情下的收穫,就是大家的資訊能力明顯提升。仰賴國教署費心地安排細節,以及各界的高度參與,國教署的線上公聽會,除擴大參與人數外,會議流程也非常順暢。兩場公聽會,線上參與者有6成是學生,還包括管轄國中的地方政府代表、家長、教師及相關團體。觀看直播的民眾,則分別有165人和360人左右。

我很開心,遠距生活並沒有淡化大家對於公共事務的熱情。我更看見學生們做足準備,在每人3分鐘的發言時間內,個個論理鏗鏘。有同學說,到校時間不是重點,首先主張廢除朝會,因為學校要佈達任何訊息,可以透過班導、網站,或社群軟體,並非實體集合才有效。也有人說,訴求晚到校不是想偷懶,而是家住偏遠,交通時間很長,長期睡不飽學習也大打折扣。反對的意見則認為,只要夠自律,學校規定幾點上課都要可以配合。

繽紛的意見交流,大家從非學習節數彈性運用的落實、違規抽查,到十二年課綱的檢討,以及回歸各校內民主程序,應該找學生共同制定更貼近需求的到校作息。線上軟體的留言板在會議中同樣活躍,學生們甚至因為不認同彼此的意見,索性在留言板上另闢「線下交流討論區」,互邀彼此到LINE和Facebook繼續討論。

20210819上課時間公聽會1
圖三:8月19日上課時間公聽會線上會議室

公聽會的前期籌備、現場直播和之後的逐字紀錄,提供國教署得以完善注意事項的養分;所有的參與者們,則是攜手為開放政府添加了薪柴。當有些國家,透過管控網遊企業來限縮學生選擇權的此刻,我們正在討論如何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管理空間。我和當天發言的教師及家長一樣,要為學生們投入公共議題的高度熱忱,致上最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