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設計再創新,一場有溫度的法規草案說明會

IMAG2225_2_2048px

會議設計再創新,一場有溫度的法規草案說明會

為民眾檢舉交通違規制度開創新局,不落入互貼「魔人」標籤的戰場

你被檢舉過交通違規嗎?還是看不慣違規行為而曾經檢舉別人?

聽到「檢舉魔人」或「違規魔人」這樣的標籤,大家或許並不陌生。民眾檢舉交通案件這個議題,近年來在網路或報章媒體中被熱烈討論,檢舉人和被檢舉人所累積的種種情緒持續發酵。不只是交通部以及警政署,因應輿情著手檢視修正法條。網友郭先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廢除民眾可檢舉交通違規」,也在短短17天內獲得8,637位網友連署響應。這就是剛完成的第85次協作會議,《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七條之一「民眾檢舉交通違規」制度的討論。

圖一:當天線上觀看會議的網友在線上留言工具slido上也熱烈討論對話
image

民眾提案與修法研議同步發生,揭開了這次會議的序幕。隨著時間演進,PDIS推廣的開放政府協作會議不限於特定形式(請參考協作會議教學指南p.30-p.42),PDIS主持團隊常以「全配」或「輕量」通稱。我們嘗試「因案制宜」針對不同形式和主題的會議,發展出不同的討論方法。PDIS協助行政機關辦理法規預告類的說明會並非第一次;不一樣的是,這一回我們在短短2.5小時的修正草案說明會中,設計加入「小組討論」的議程。

圖二:小組交流的設計,希望讓各方利害關係人透過近距離交流彼此的經驗和想法,而有進一步相互理解的機會
image

法條討論加入面對面的經驗交流 讓生硬的法規更有「人味」

如果你曾參加過行政機關的法規說明會或公聽會,便可知道那是一場約兩個小時的會議,主管機關會引導參與者針對法規逐條討論。相較於傳統的說明會,PDIS協助主辦機關維持「輕量化」的方式辦理,但會在「議題研究階段」增加「訪談利害關係人」的環節以涵容更多元的意見。在會議現場,則用線上留言工具slido或安排直播方式,延展民眾參與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盡可能地「擴大參與」。

但是,法規說明會最難解的,在於生硬的法條與民眾生活經驗之間的落差。每當主管機關詢問參與者對於法條的修正建議,或針對條文進行字斟句酌的細部討論時,現場常常是一片靜默或各式各樣文不對題的回應。畢竟,精煉的法條實在和民眾的個人經驗、日常語言相距甚遠。這場會議,我們秉持著政策討論要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的精神,引導民眾在「如何在減輕員警行政負擔的前提下,有效運用行政資源和民眾協作精神,改善交通檢舉制度?」這個核心問題內暢所欲言,不必受限於法條。另外,也首次安排「小組討論」的環節,讓不同立場和角色的參與者,可以更近距離、有效地和組員像「聊天」般抒發自己的經歷;即使是第一線執勤的員警,也可直接說出自己的觀察和建議,不必被迫咬文嚼字。同時,再由各組桌長將組員的意見綜整歸納後,連結至法條的精神概念;至於法律的專業,就交由主管機關交通部和執行機關警政署去研議傷神了。

圖三:3個小組依照核心問題「如何在減輕員警行政負擔的前提下,有效運用行政資源及民眾協作精神,改善交通檢舉制度?」進行經驗交流。
#87-小組討論

當然,聆聽民眾需求,對今天的公務機關而言並不新奇,但是將各方利害關係人一起找來「面對面討論」,並透過客製化的會議引導設計,促使討論聚焦又不「翻桌」,目前還不算是普遍的做法。此外,PDIS也鼓勵部會將有相關提案的立法委員視為利害關係人,訪談對方甚至邀請委員參與現場討論。PDIS常運用「見面三分情」的「小組討論」為行政機關作示範,將立場對立的人湊在一起討論議題並不那麼可怕,而找立法委員與會、對話,更可以在草案初期即納入不同視角,傾聽更多想法。透過「使用者為核心」的會議設計,會議節奏和風險管理其實能有高度的掌握,公共政策的討論品質也能逐漸提升。

這一次的法規說明會納入「小組討論-面對面經驗交流」,不僅是部會可再次深入瞭解民眾多元的需求,現場參與者也藉由討論釐清了包括:交通檢舉並無獎金、員警承受的行政壓力、檢舉流程改善優化,以及通盤思考交通設計等更廣闊的問題層次。

雖然,網路社群上的對立不會一夕消解,就如同公共政策和法規也不是直線進行,而是會隨著時空環境變遷,不斷地滾動檢視、修訂一樣,都需要更多人願意持續投入「有品質的對話」。開放政府第85次協作會議的設計創新,再次證明有品質的對話,能讓法規討論更加周全、貼近真實,以及更可貴的,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如同當天一位附議人所表達的,經過這樣的討論,他終於理解員警的辛苦,同時提出民眾的需求希望可以被看見。

附議人林柏年:「我知道這個東西造成員警的行政負擔了,但是如果員警的行政負擔而讓民眾大量成為紅單處分的事實,我覺得這個其實對人民來講也是更大的負擔。」

1個讚